•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十三邀第七季

    十三邀第七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大陆2023

    主演:许知远,陈晓卿,冯远征,蔡皋,西川,李东生,倪光南 

    导演:内详 

    猜你喜欢

     剧照

    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1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2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3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4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5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6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16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17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18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19十三邀第七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该节目是一档深度纪实访谈,和往季一样,第七季将继续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作家许知远与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进行对话,在对话中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在保持精神与思想之问的同时,本季更强调行动感、走出去,进入更真实的生活,更辽阔的世界,继续以许知远的视角探寻时代之问,寻求另一种智慧和出路。

     长篇影评

     1 ) 希望能做到期更叭

    第一期 蔡皋老师

    先说说对《十三邀》第七季的感受。从2018年在英国读书第一次知道《十三邀》,几乎每期都看。本来以为不会再看这一季了,但是时隔这么久,终于看到更新了,还是忍不住打开。看了这么多年,我感觉这一季的《十三邀》更接地气了,也更烟火气了,真美呀~看到片头说到“行动才是灵魂”,我好像看到了指望,只有行动才能带来指望啊!我还感觉许知远变了,他好像走出了那个自我的世界,更打开自己了,更开放了,更可爱了,他也一定更快乐了吧,恭喜他呀。

    特别特别喜欢蔡老师的这期,我查了一下,蔡皋老师今年77岁,我今年27岁,我好希望我到77岁也能像蔡老师这样啊,保持童真、感受力、活力、生命力,喜形于色。想叫蔡老师一声蔡姐,哈哈哈哈。这一期有几个比较有感触的点,分享出来,嘻嘻

    找童年

    蔡姐说,要一辈子找童年,一辈子做自己。最近在b站上看到一段视频,标题叫“劝分四千多人的经典拼图段子”,标题有点浮夸啦。其中有一个观点蛮有意思的:每个人都在玩自己的拼图游戏,我们的人生就是从经历和经验中一点一点拼凑的过程,直到我们拼出来最好的图案。但是问题在于我们都没有盒子,没有人知道我们要拼什么图案,只能瞎猜。

    从我的经历讲,大概只有从自己的经历、感受出发,才能知道自己最想做什么,什么才是自己应该花一生的时间去坐的事业。从童年的经历,尤其童年的经历,喜悦也好、不得也好、遗憾也好,都是很好的起点。比如说,陶勇医生就是因为小时候他母亲有沙眼,所以选择做眼科医生。

    所以迷茫的时候,应该多去童年的记忆里捞取拼图吧。所以养小孩儿的时候,应该让他们有更多的感受和记忆,而不是一天天学习,也很重要吧。

    全是真诚

    看到蔡姐的插画,感觉没有什么技巧(不是否定的意思,也不是说画不好的意思),全是真诚。这一下子就想到了同样郭柯宇的歌,听起来好像也没有技巧,全是感情、全是真诚,字字句句都是她自己的生命。强烈推荐直到对的人来再见爱人!

    最后,片子一开头,锺叔河老师对蔡姐的评价引起极度不适

    第二期 张双南老师

    总体感觉这一期意犹未尽,很多话题没有聊开、聊尽兴,真心希望后面节目组会把完整未剪辑版放出来吧

    基础知识很重要

    许叔叔问:非常厉害的分析能力、逻辑能力、推理能力与想象力之间的关系,哪个会起更主导的作用?张老师回答:我觉得基础知识这个能力很重要。我不知道是不是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情况,我们领域里是不重视基础知识的,花那些时间学习,还不如快点编个故事发篇文章。甚至老师、师兄师姐都会直接说,你不用搞清楚这个,不会有帮助的。但是我有些困惑,对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是不是必要的?而当头脑中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图谱之后,是不是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提出一些更基础且重要的好问题呢?

    许知远不再笨拙

    前几季片头会说,许知远像是一个笨拙的发问者,提出不合时宜的问题。看完节目之后,常常会陷入一种沉静的情绪,思考或者反刍些什么。而这这一季的前两期来看,许知远不再笨拙,他懂得如何营造聊天的氛围了,他好像也没有问不合时宜的问题了。我不知道这种变化只是因为第一期的蔡皋老师是简单纯粹的人,还是第二期对许老师来说是一场圆梦之旅?我也不知道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

    另外推荐张双南老师的《极简天文课》,用人话把好多问题都讲得很清楚!

     2 ) 十三邀 蔡皋奶奶

    感到无力的时候

    就去做一些具体的事:

    去抱一抱树 去感受力量

    去观察浇多少水能让树喝饱

    去锄一锄头怎么能不伤害到根茎

    ……

    钟叔河老先生说:

    眼光要看的远一些

    你尽量使你的作品能够比较久的存在下去

    你努力把自己的节目做好

    把你的文章做好

    把你的专业搞好

    蔡皋奶奶是个理想主义 浪漫主义色彩很浓的可爱的奶奶👵

    经历风雨的她依旧坚韧且天真烂漫

    好想活成她的样子

    她有一个顶楼的阳台

    我好喜欢

    看似没有章法

    但却欣欣向荣 无比和谐

    许志远老师说的对:

    她像武侠里的人物

    突然很开心

    突然飘走了

    突然又飘回来了

    躲在自己的小岛上

    种点花花草草 画画画儿

    练一身绝世武功

    顺便给别人治治病

    江湖人士来这里疗伤

    她给熬一碗忘忧水

    梅本无心

    漫天风雪得梅心

    梅本无心

    但以梅心作人心

    树荫下一卷诗章

    一瓶美酒

    有你伴我欢歌

    荒原都是天堂

    十三邀我最近在看

    比较安静的下午

    我喜欢一边喝茶,一边看它,一边思考

    很是惬意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

    第六季 黄灯 高圆圆

    第五季 罗翔

    第三季 深夜电台主播与中国式情感生活

    张艺谋

    第二季 姜文

    (未完待续)

     3 ) 许知远对话蔡皋,看哭我了……

    本文首发于绘本棒棒堂(ID:huibenbangbangtang)

    昨天晚上,《十三邀》第7季开播,第一集就是我就期待已久的,许知远对话蔡皋:在复杂的世界寻找指望。

    看完的感觉是,惊喜,又感动。惊喜在于,当喜欢谈论观念、智识、宏大叙事的许知远,面对通透、明澈的“老小孩儿”蔡皋老师,两个仿佛来自不同世界的人,竟然也可以碰撞出不少有趣的火花;

    而感动在于,我得以更走进蔡皋老师的精神世界,她对美对善的追求,对恶的憎恶。当听到片中蔡皋老师对许知远说:好多年没有人像你一样,大老远跑来看我,听我说这些话……我的心里,五味杂陈。

    这一集时长大约1小时,分别在蔡老师家小区的小树林、蔡老师的书房、楼顶的小花园,以及朋友乡下的菜地,进行了几场谈话,聊到童年、外婆、求学、乡村教师经历、儿童观、艺术创作等等。印象最深的,有这样几次对话。

    01/“你一定要把童年找回来”

    这是开场的一幕。许知远坐在蔡老师家小区的石凳上,翻着蔡老师的书,若有所思地自问:“我怎么时光中的东西都不真切了呢,我的童年怎么像被偷走了一样呢?”

    蔡老师认真地说:“一定要找回来,我也在找,一辈子都在找。”

    说这句话的蔡老师,双手合十,脸上的神采,就像一个认真求索的学生。蔡老师的绘本,不就是“找回童年”吗?在后来回忆外婆的聊天中,蔡老师还说:我要把童年和现在连接起来,记录就是我的针脚。

    02/ “我希望这个世界还有指望”

    第三场谈话,在蔡老师的书房,他们聊起了孩子和大人。

    蔡老师说:最和谐的是儿童,没有分别心,成人要花一辈子的时间,也做不到没有分别心。

    许知远问:但是儿童世界也挺复杂的吧,他们也有嫉妒、愤怒什么的。(哈哈好许知远的问题)

    蔡老师说:但是我把它理解成单纯,混沌。混沌不是一种美吗?文化人的自救,只能去掉一点是一点,不可能还原成儿童。但是我还得画,包容世界的各种……我就希望这个世界还有指望……

    然后,蔡老师向许知远展示日本的绘本,感叹多么简单又多么奢侈,也拿出几本我们自己做的童书,“花花绿绿,拿出来是我批评自己的”。

    她说起日本福音馆出版的《去散步去散步》(注:已引进),回忆起孙子小时候是多么喜欢这本书,“画面都在脚以下,儿童视角呀!”

    许知远问她:给孩子看图画书,最重要是培养孩子什么品质?蔡老师回答:审美趣味。我希望家长能让自己也艺术起来,家长要懂得爱孩子,往深里爱。

    好一个,往深里爱。

    03“这样的梦,太棒了”

    几句很即兴,却很妙的对话。

    许知远问蔡老师,家里最喜欢的部分是哪里;

    蔡老师回答说是阳台,每天看着花开,情绪很好,而且常有奇遇。

    许知远问:您最近的奇遇是什么?

    蔡老师带着神秘的神情,撒娇地说:不能说,说出来就跑了。

    许知远:偷偷地说呢?

    蔡老师指了指口袋:不要,有录音。

    这一段我真是被蔡老师萌到了。

    后来她还是说了,说的是最近的一场梦。

    一朵朵白云飘过窗口,她想试试它们是什么味道。于是拿脚往云上踩了踩。

    许知远:踩在云上的感觉是什么?

    蔡老师:飞翔的感觉。

    04“我要她可漂亮了!”

    蔡老师因为出生不好,在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深感“脊梁上刻着一个罪字”,对于她来说,艺术也是自救的方式。

    接着她聊起了中国文化幽深之处,对诗歌的喜爱,以及为什么会画《花木兰》。

    “你要看北朝民歌,这才是我的初衷……可惜没有人看到这一层。”

    他们翻开《花木兰》,许知远指着花木兰问:这样子能打仗吗?

    “你们都觉得,要把花木兰画成武将的模样,我不要!我要她漂亮,我画的是她的内心。

    原来,《花木兰》寄托着蔡老师对自己身世的共鸣,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对战争的反思……是时候拿出来重读《花木兰》了。

    05“我的审美救了我”

    全片最重要的一场对话,是在节目尾声的时候。许知远和蔡老师坐在蔡老师朋友乡下农舍前,聊起蔡老师当乡村教师的经历。

    许知远问:是不是也有很多不愉快的记忆在里面?蔡老师少见地流露出,沉吟、追思、欲说还休的神情。

    “那里面的故事很多,但是我把它都过滤掉了,好东西留下来,坏的东西,好像我画画一样,那只是对比的颜色,在画家眼里,没有脏的颜色。”

    “我没有桃花源,我的桃花源,是逼出来的桃花源。”

    “我的审美救了我,我看到绿颜色,看到太阳初升,看到朝霞,我就好了。”

    我注意到,弹幕飘来一句评论:原以为奶奶人生太过美好,现在才知道是想得通透。

    当然。就像蔡老师在《宝儿》的创作后记中写的:关于黑色,我感受太多……一切的好、一切的美,都是从黑土地中生长出来的一段精神……一切的冲动和亮丽都从那儿奔走出来。

    不了解这一层,也就没法看到《宝儿》《桃花源的故事》《花木兰》……背后的哀愁和追求。

    最后再说个彩蛋。看节目的过程中,我一直觉得配乐很好听,所以特别留意了一下片尾的名单。结果看到,配乐是钢琴独奏《忆儿时》,由陆庆松演奏。

    《忆儿时》由李叔同作词,而演奏者陆庆松,是纪录片《四个春天》的导演陆庆屹的哥哥,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一个永远天真的人。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

    放在这一集里,是多么合适!

     4 ) 《十三邀 第七季》第4集许知远✖️陈晓卿对话摘录|仿佛在陈晓卿老师身上看到了和马东老师同款的悲凉

    今天看完了《十三邀 第七季》陈晓卿这集,记录了几句陈老师说的触动到我的话:

    1. 陈老师说他从小就很听话,享受了听话的所有好处,代价就是磨灭了自己。

    2. 他说他自己和年轻的时候比,最大的改变就是热情和自信没有了

    3. 多大的平台就能见到多大的世界

    4. 人的内心要自由,要多去别处生活,这样才能接纳别人的不同

    5. 如果不把它当成职业,我觉得有时候还是挺开心的,那具体到一顿好的饭,如果让我给他评价的话,可能只是让我稍微忘却一下、暂时忘却一下尘世间的烦恼。

    看到许知远跟着陈老师去逛菜市场挺有意思的,买了很多菜,还把那个装着菜的塑料袋往自己的肩膀上一甩,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少年的不羁感,我好奇的是,他买的那些菜他真的会做吗?

    弹幕里看到有人说窦文涛不如许知远有内涵,我表示十分不赞同,明明完全就是两种风格的人,许永远保持着自己的率真,带着自己的好奇去解锁未知;窦其实很有学问,并且每次节目之前应该都做了很多准备,他的特色在于很多时候都揣着明白装糊涂,更多地是引导嘉宾去输出更多,然后再在他们输出的观点的基础上现场发散更多或者升华主题,会引发谈话的更多可能性……他们两个人各有风格!真的越来越喜欢他们的节目了,许让我了解了很多小众领域的杰出人物,从他们的坚持或妥协中,让自己偶尔也会停下来去思考谋生之外活着或者生活更多的意义;窦是输出了很多值得探讨的话题,他很多年前做的主题放到今天来看也依然具有讨论的意义,在这些话题的讨论里也给自己打开了更多看待世界的角度吧。

    不知道为什么,在陈晓卿身上好像看到了和马东类似的悲凉的底色,他们在真正想表达的和能赚钱的表达之间达到的看似自恰的自恰,就像许知远说的一定是一种很强的能力。不知道是不是人不管到了哪里都得不到真正的自由,陈老师从老东家出来了,他有更多的机会去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但为了让团队更好地活下去,他依然要妥协掉自己最想表达的那部分。陈老师很喜欢食物,但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陈老师在做他现在的食物时并不是真正的开心,就像他自己说的就是养家糊口,当爱好变成了工作或责任,或许热爱的热爱真的也会变味吧。

    好喜欢开会过程中陈老师走了以后,另外两位导演的表达,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好多人都在类似的困境里挣扎——那种关于内心真实的追求和作品呈现的效果之间的矛盾,很感谢节目对这段细节的呈现,在她们的阐述中我似乎也共鸣到了自己在工作时面对的很多类似的问题。

    这一集有点意犹未尽。

    制片人邓洁:我觉得陈老师的性格也是这样,他本身是一个特别宽厚的人,他会把心底里很柔软的东西可能放到他的文字里,他永远在做这个片子的时候告诉我们说:不要说那些就是特别想要告诉他的或者教他的话,让他自己去发现

    (杏花一开始很排斥他们,但他们离开以后她又经常会给他们发微信,问他们什么时候回去)
    制片人邓洁:她其实你会感觉到她有不甘,她很向往跟我们接触,他很向往一个小村子以外的世界
    许知远:但这个东西能在片子里表达吗?
    制片人邓洁:你要在这里面找到一个平衡,就比如说刚才那个地方,是杏花的一家人最后一起吃饭,其实那一段镜头挺长,他就不想删,因为他很喜欢这个家人这样吃饭的场面,他不想剪短那个镜头,奶奶夹给她,这个孙女她又把那个窝窝送到奶奶嘴里,然后奶奶问她说你觉得像什么,她说像海螺。
    许知远:跟杏花想象的远方是一样的。
    制片人邓洁:对对对,我们自己知道,这一家人是没有见过海的。
    总导演:如果这个东西她有更大的影响力,会有更多的人看,它如果在表达上就是那一点点,可能会影响的人就会很多。
    制片人邓洁:我觉得我的态度的变化是我只希望这些东西在我心里,如果你能看见就看见,如果没有看见,就是我也不会强求,我也不会硬给你看。

    陈晓卿:如果我财务自由了,我要真的是个老板,我就希望能把他们养起来,就是让他们花钱去拍这些,这些是功德无量,因为美食也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他们还是想拍一些跟文化跟人类生活相关的内容。

    陈晓卿:因为你出来了,大家都跟着你,你还得要给大家起码能够找到一个养家糊口的方式,就像你开书店一样,很有情怀,但是动不动就换地方,第一年不要店租,你就换一个地方,你必须变得现实。
    许知远:这个东西怎么慢慢找到自己的这种平衡呢?经常是割舍不掉,那东西太难了
    陈晓卿:我是站在河岸上的,我的另一位总导演他就说,你们别都听陈老师的,你们还得呆在河里,你们要遵循自己的内心。
    许知远:对啊,但是每个河岸上的人或者说一个评判者他都有自己的一些特别容易被击中的东西,有的人就被这种故事特别容易击中。
    陈晓卿:击中我不是目标,我是要过到河的对岸去,如何能让我们到达彼岸,这是第一位的。人很分裂,像个双子座。
    许知远:但是我觉得可能这个分裂就是你的很大能力的一部分,你在分裂中找弥合,就是你的很大的能力。
    陈晓卿:这个从我不长的人生来看,我是一个很乖的孩子,从懂事开始,我就是一个好学生,学习考试不让家长操心,读研也是保送的,分到台里也都是水到渠成的,他就是个好孩子,我享受了这个听话的所有的好处。
    许知远:代价呢?
    陈晓卿:代价就是磨灭了自己的个性。

    许知远:你怎么看待那个时候的自己?
    陈晓卿:就是有些东西你现在永远没有了!
    许知远:是什么呢?
    陈晓卿:热情,自信。那个时候,就是你让我受多大的罪只要能让我拍片,这个真的很难以想象。
    许知远:那时候整个时代那种叙事的包括情感的这种风格是什么?
    陈晓卿:怎么描述?正在发生改变。像上帝一样教育人的那个时代正在过去,我们伴随一个人看这个世界的时代正在兴起。
    许知远:就回到更个体视角?
    陈晓卿:对,这种片子会非常多,就关心个人的命运的东西。所以我说它正好处在一个转变期,就是当时央视所有的节目都是前瞻的,就无论是文艺、娱乐、电视剧、新闻、纪录片,就是央视开什么你会看到
    许知远:它是风气之先的。
    陈晓卿:对对对,所以我从来没有说过老东家的任何的不是,就因为我觉得,多大的平台你才能见到多大的世界。
    许知远:就信息的接收程度完全不同。那你在那个大的环境,你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你在里面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陈晓卿:我觉得是我特别多吸收营养的时候,看了大量的国外的纪录片河故事片,全世界和纪录片相关的电影节我几乎都去过,那你就会知道,真正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同时也知道我们在世界上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包括后来我对历史感兴趣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做人物传集记的纪录片,特别迷恋年鉴学派的著作。

    陈晓卿:这个实际上我们去菜市场就是这个感觉,就是我能够找到这个有几个牌子的酱油。
    许知远:对,这个咸鱼是怎么回事
    陈晓卿:实际上每个食物都有历史的回音,我们往往见到的是历史的某一个切片,但历史真正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需要太多的人来参与叙述才有可能。

    (写《食物》的外国作家提到中餐和西餐的区别:中餐是粘合剂,一大家族坐在一起吃饭,美国已经很久没有过了,他们这种聚会,只有在他们的葬礼上才会有)
    陈晓卿:其实这个正好是今天中国人失去的东西。
    许知远:对,就是在丢失掉的东西
    陈晓卿:有一次我给《寻味贵阳》的导演发火,我说,你不能每个故事都是全家人一起吃一次饭。他说这个真的太难了,真的太难得了。就是,食物并不是只满足于你的本能

    (食物他其实不仅是食物,它可能储存着很多东西,例如里面陈老师提到的他的日本朋友回去要带一大箱子稻香村的糕点,陈老师觉得这糕点其实也不好吃,但对于他的朋友以及他们同一批的80年代的公派留学生来说,这个就是独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特殊的记忆,他们都是留着泪吃的。)
    陈晓卿:就是你可能对一个吃的东西你有各种各样的记忆,就是画在你的内心深处。
    陈晓卿:我实际上做这个工作是养家糊口,如果往高大上了说, 希望食物是能够让大家多一点吃的少一点相互的仇恨、战争这些东西。

    陈晓卿:如果我,我现在还生活在安徽,我都不会是现在的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知道,我自己的痛苦的裂变的过程,我对一个新的环境不适应的过程到发现这个新环境的美好的过程正是我和世界打交道的过程。所以人内心要自由,要多去别处生活,这是有道理的,这个才能接纳别人的不同。
    许知远:对你说这个内心自由非常重要吗?找到这个内心自由。
    陈晓卿:对啊。你见到了更大的世界,你知道你自己的渺小,你就不会渴望权利的集中,你就不会仇恨,你会变得特别现实,而不再乌托邦,尤其像我,老是不小心地在美食圈里面混,你就会专心在自己的食物里面,我觉得这是一个避风港。

    陈晓卿:说起来很悲伤,实际上我成长的年代,最需要知道这个世界的时代,是没有东西的,让我知道的,我都已经是一个少年了,才第一次看到什么《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选》,这个真的很糟糕的,这个记忆还是很糟糕,后来我高中语文老师帮他看房子,冬天我印象特别深,我们那生活很粗陋的,他家有汤婆子(焐脚的桶/壶),我每次都是从家里拎一暖壶水,到那去,然后这个洗漱完了,钻到被窝到剩下的水倒到汤婆子里面,就开始看他的书,他家都是书……一直看到汤婆子凉。那这些东西,它会告诉你,这个世界它其实是不一样的。

    陈晓卿:我可能说出来你可能不是特别相信,其实我可能是一个悲观的人,别人都说你天天弄美食,多开心,有时候怎么说呢,我想美食真的这么开心吗?如果不把它当成职业,我觉得有时候还是挺开心的,那具体到一顿好的饭,如果让我给他评价的话,可能只是让我稍微忘却一下、暂时忘却一下尘世间的烦恼。它没有那么严重,其实现在,怎么说呢,人到了这个岁数,了,更多的只是知道干扰你平静生活的因素有多少,如果就是让我这么一直生活下去,我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欲望。

    最后访谈中还涉及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和纪录片值得作为延伸深入一看。

    📖《至味在人间》:陈晓卿美食专栏散文集,围绕吃什么、怎么吃、和谁吃等问题,集结散落在大江南北的地道美食体验。

    📖《饭局的起源:我们为什么喜欢分享食物》:剑桥大学考古系教授马丁·琼斯,梳理了从古至今食物被分享的历史。

    🎬《远在北京的家》(1993):陈晓卿执导纪录片。跟拍了家乡安徽五位第一次去北京做保姆的女孩,记录了她们的生活状态、情感变化。

    🎬《龙脊》(1994):陈晓卿执导纪录片。龙脊是一片梯田的名称,以三个小孩日常的学习、生活为主轴,记录了龙脊所在地广西桂林龙胜小寨村发生的故事。 2001-2006年间陈老师又重返龙脊回访三个小孩的人生轨迹创作了《时间的重量·龙脊》2006。

    🎬《牧野村千年物语》(1987):由日本导演小川绅介执导的最后一部纪录片。跨越近十年,以牧野村世代传承的“口述史”、舞蹈等形式再现历史。

    🎬《古屋敷村》:一个村落的详尽记录。

     5 ) 十三邀 第七季 个人观后感

    第一集

    预告片里的每位嘉宾都想看。不知不觉第七季了,好像每一季的第一集都很棒,挺喜欢看许知远和不同嘉宾碰撞的,看许知远和一些嘉宾尬聊,看许知远和一些嘉宾碰撞出火花。许知远在变化成长,我也在变化成长。一直以为我自己这种大俗人不会喜欢许知远这种文艺青年,居然现在非常喜欢许知远,哈哈哈哈,看来人生不要给自己设限,不要框死自己的认知。非常喜欢最近两季的片头导语,虽是广告语,写得很好。第一集值得五颗星。

    —2023.03.02

    第二集

    可太喜欢第二集采访张双南院士了,宇宙考古学,这个词太浪漫了。羡慕许知远,可以去北京的玉泉路,可以去四川的稻城,我也想去现场看看为外星文明所修建的坟墓哈哈哈哈。发现许知远只要开始和嘉宾一起吃东西,就说明许知远聊嗨了,更何况这集两人一起撸串喝酒呢,喝酒聊得更嗨了哈哈哈哈。喜欢张双南院士的真诚坦率,知世故,且依然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研究的是天体物理,吃的是人间烟火。看到后面觉得张院士可太可爱了。

    看到张院士说我等着你从黑洞里出来和我一起喝whiskey,突然想起了当年自己看完interstellar的感受:用周杰伦歌中的一句歌词总结全片剧情—我会回到你世界,跨越爱的时差。

    极致浪漫,极致务实,极致坦率。

    看饿了,深更半夜想撸串,想吹大绿瓶,想喝羊杂汤。我还是睡了吧。

    —2023.03.16

    第6集

    徐京坤,京坤,鲸鲲,徐鲸鲲。许知远动情了,也不再执着了,他只想慢慢听他们娓娓道来了,他不再执着于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了。这集剪辑、背景音乐都太牛逼了,至今为止的本季最佳集。是航海这个话题对我很有吸引力,还是这集剪辑太过牛逼了,还是说找租房胡大爷那段有点久别重逢的感受,还是说Jackie Xu的自我陈述引起了某些共鸣,这集直戳我心。

    有机会再去青岛的时候,要去一下列侬餐吧,感受一下水手餐厅的气氛。

    —2023.05.27晚观看

     6 ) 感知力

    刚看完《十三邀 在复杂的世界寻找指望》,有被蔡皋老师感动到。看到她对生命对自然对生活的感知力,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的东西。大家都说不能喜形于色,得意忘形,但蔡皋老师就要喜形于色,得意忘形。她开心的时候像个孩子般大笑,碰见有趣的事情也像个小孩一样顽皮,看见她好像让人明白了生活的意义。

    许知远在这季说,我觉得当有一种受困感的时候,你意识到你的感受力开始迟钝,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可能就是一个突然某种新的未知维度的出现。可能我是这么个注重观念的人,突然面对生活的细节和经验,被砍到的书可以生长,或去观察一棵树的成长,去观察浇多少水可以足够树的生长,然后去挥一下锄头,保证怎么不伤害根茎,又同时把它挖出来。就如同,词语引发词语,感受激发感受,行为激发行为。我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农民或者好的画家,但是可以把我们从对眼前的困顿或者迷惑中摆脱出来。越具体的事物越可能帮助你。

    许知远所表达的是要能看见,然后去感知。最近我也在思考感受力这个东西,会不会有一种可能是我们永远不知足,很容易厌倦,总想去碰触新的事物。所以看久的东西眼睛会乏,想太久的东西脑子会累,喜欢久的东西容易伤心,我们在变得胆怯,也在变得孤独,大家是否都在走向自己的孤岛。

     短评

    “我没有桃花源”“我是被逼出来的桃花源”

    8分钟前
    • 局部解
    • 力荐

    这么多期追下来,越来越感到感到庆幸,庆幸这个时代还有《十三邀》这样的文化节目。它好似是一片桃花源,每次打开,都仿佛经受一次心灵上的洗礼。第一期非常出色,蔡皋老师活得自在、自如,她一直在追求“返童”,果真拥有了返璞归真后的心态与气度,一举一动都散发出童真。她与自然共生,在一棵树上寻觅到真理与意义;身处闹市亦同样开怀,因为可以任由它繁华,而享受属于自己的那点热闹。同时,蔡皋老师也有某种矛盾在,她不希望真的回到充满苦难的童年,而是以艺术与审美获得自救,消化痛苦,描画诗意。她的很多话都富含哲理,“不教而教”“记录就是我的针脚”。还需注意的是,许知远也没那么紧绷了,他的问话也像挥出去的锄头,既要挖掘到果实,又不会伤到根茎。这是采访者的境界。

    9分钟前
    • 居无间
    • 力荐

    感觉十三邀近乎这些年中国社会人文谈话节目的顶峰了。年轻的时候觉得怎么还有老许这样格格不入矫情的文艺装13青年,人到中年感慨幸好还有老许这样的人文知识分子,还能找到一群人些许关怀一下社会和人心,难能可贵。

    11分钟前
    • 蓝瓦 Lanval
    • 力荐

    许知远说“我们来找您找指望的”,蔡皋回应说已经有多年没有人这样跑来和她谈这些,老师表露出的兴奋让人心酸。

    16分钟前
    • 妍妍
    • 推荐

    真是一个雪中送炭的节目。

    20分钟前
    • cooux
    • 力荐

    十三邀又回来了,等了好久!第一期就很有感觉,很触动。真的太喜欢蔡老师对于生活的记录了,不管是一棵被砍掉但又长得笔直的树,还是她和外婆、学生、孩子的可爱回忆,都让人由衷地觉得:生活真的还蛮有趣的,我们的生活原来还可以有这么多有趣又可爱的事情。所以,就是当我们在做具体的事情的时候,生活就鲜活了起来。做好每一件事情,爱具体的人,即使我们都是边缘世界里一个边缘的人,尽管我们都是边缘世界里一个边缘的人, 但我们就是边缘世界里一个边缘的人呀!♥️

    25分钟前
    • 霁凡
    • 力荐

    蔡老师太可爱了,一边翻手比划一边念歌谣“看事容易做事难”

    30分钟前
    • 马里扬泊列的树
    • 力荐

    目前只说两个打动点。一是第二集园区门口写的“宇宙无限,信使有痕。”二是张双南跟许知远一边吃烤串一边谈宇宙,特别打动我。我们人生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吃的每一根串,都是这无边无际中的“信使”。智识与烟火的愉悦,永不过时。

    35分钟前
    • 不语
    • 力荐

    徐京坤这期太牛了!!!当你以为他的励志故事已经讲到尾声了,殊不知,他的人生处处是精彩。徐京坤似乎也没太抱希望能找到当年住的地方,小心翼翼的确认电话那头的人是不是当年的房东老大爷,更不确定大爷还能否记得他。不可思议的是大爷不但记得他,在大爷心目中,这位独臂少年和杨利伟一样伟大,他从墙上的钟表盒里拿出两张报纸,一张是他,另一张是杨利伟,大爷说除了这两张报纸,再也没有了。

    38分钟前
    • ffffkk
    • 力荐

    问题问的越来越精准 这季明星也少加一颗星

    40分钟前
    • 3
    • 力荐

    看完这期节目,我感觉到一点确幸,还好《十三邀》还在,还好有蔡皋这样的人物在。

    44分钟前
    • 同宇安小魏
    • 力荐

    锺叔河用「我是世界的人」开解着当下的无力感。蔡皋对许知远讲,「希望这个世界还是指望,就像你来我就觉得有指望」。两句话,也是两种姿态或动作,一方形成自觉,一方来自他者。但最后都为达成一致的愿景,愿我们都还在世界的潮流里面。

    45分钟前
    • 我情绪零碎KAI
    • 推荐

    对这样的节目还能苛求什么呢 有它的存在就心怀感激了

    46分钟前
    • Kylin.
    • 力荐

    这个时代感谢有许知远

    50分钟前
    • 係鬼
    • 力荐

    以前我对老了之后的想象是广场舞大妈,现在我对老了之后的想象是蔡老师

    52分钟前
    • 亲爱的影子
    • 力荐

    之前还抱怨《十三邀》水准忽上忽下,直到第七季来了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原速、不划进度条、不觉得无聊烦躁、认认真真、有滋有味地看完一整档节目了,无论是综艺还是剧集,十三邀还是牛逼的,希望一直做下去。

    56分钟前
    • 笑聪
    • 力荐

    蔡皋老师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在轻松的访谈氛围中,她很平和的讲她的‘桃花源’是被逼出来的,看到这里我流泪了,每个时代都有人深陷不同泥淖,在蔡老这里,我看到一种力量,这是一种顽强乐观的生命力。

    57分钟前
    • 大萝卜小白兔
    • 力荐

    来看徐京坤,中国船长

    1小时前
    • 黎颂慈
    • 力荐

    《十三邀》从第五季开始逐渐“封神”,这种越做越好的节奏是非常反常识的,到了第七季甚至从正襟危坐的谈话节目,变得像极了情景交融的文化真人秀。第一集开头锺叔河的自述、结尾蔡皋坐在房檐下对往事的追忆,都让人动容得想哭,那种文化即刻磨灭的危机感和对未来莫衷一是的指望感此起彼伏互为映显。蔡皋以风动的白发入镜,那不就是古诗里“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所描述的样子吗!蔡皋在谈及理想主义和梅心时,我意识到,从第七季起,《十三邀》开始了文化“传灯”。

    1小时前
    • 楚门
    • 推荐

    徐京坤这期“封神”,完全是电影感的剪辑和文本。除了野孩子闯荡成独臂船长的生命激情外,还有组成他英雄叙事的小小善意和温暖配角。把命运的巨浪和生活的细流并置在一起,意蕴丰富得难以言喻。当真正的勇敢和真正的温情发生,当事人也许只是一声叹息,旁观者已止不住热泪盈睫。我们在别人的赞歌里,瞧见的还有自己的遗憾。一如恐惧衰老的许知远渴望英雄主义时,看到徐京坤背后无可替代的生命经验与代价,他已经知道:有些奇迹永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1小时前
    • 書崎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